現今的雙眼皮手術造型,一直以眼頭部位呈「開放式」的造型,廣被討論和熱愛,因為眼頭不有封閉感,整體效果鮮明。然而,所有的人都適合做「開放式」雙眼皮嗎?答案卻是「否」。
其實,醫師何必冒著讓客戶不愛的風險!一律做眼頭呈「開放式」雙眼皮討好客戶完勝不就好了嗎!為什麼答案是「否」呢?
首先要說明的是,很多人誤以為「開放式」雙眼皮一定要搭配「開眼頭」手術才有效果;或誤以為做「開眼頭」手術,就可以具備做眼頭呈「開放式」雙眼皮的條件。以上二個都是錯誤的聯想。
當個案的眼周天生條件適當,其實根本完全不需要經「開眼頭」手術,就可以做出一對「開放式」雙眼皮!然而,這麼順暢的過程是有條件的!
什麼條件呢?就是眼皮組織要較鬆軟、眼頭「蒙古摺」不明顯、眼球突度適當、眼形較顯細長、眼周脂肪少、眼皮皮膚較薄、雙眼距離理想的,當擁有這些條件,又有手術縫點定位恰當時,就可以順暢形成一對「開放式」雙眼皮。
然而,上面所說的只是一個籠統的概述,因為,要判定雙眼皮手術到底什麼造形最自然顯美,尚有眼球深淺、眼框骨高度、兩眼距離的長短、眉眼距、鼻子高度、瞳孔大小、皮膚彈性張弛、脂肪密度、皮膚厚薄等需考量;還有還有,什麼樣的臉形、臉部整體立體感如何、臉大小等也都會影響;再者,甚至是個人的氣質、品味風格這類抽象的印象,都是「算計」雙眼皮美感的範圍,這是一種直覺,無法用言語一言道盡。
另外要討論的是,什麼情形下即便做了「開眼頭」手術,也無法保證適合做「開放式」雙眼皮呢?答案是有明顯「蒙古摺」的人,台灣人有「蒙古摺」的比例,要比東北亞日本人來得多很多,這是為什麼我們看起來就是不像日本人。我們大部份人眼頭的內角皮膚,多少都有向下遮蓋包覆的情形存在。
「開眼頭」手術成效是拉開眼角,使眼頭內角「赤睛」露出較多,這樣的作法主要功效是使眼睛較顯長。然而,眼角被拉開後,是否適合眼頭呈「開放式」雙眼皮,則一樣會受到眼角內陷深度、眼頭皮膚張力等條件所限制。
當條件不允許時,即便是已經「開眼頭」了,也不會適合「開放式」眼頭的雙眼皮!請記住「開眼頭」是拉長眼形,並沒有辦法改變眼角深度、脂肪厚度、皮膚下拉張力。
如果我就是硬要有一對眼頭呈「開放式」的雙眼皮呢?問題不在做不做得出來,手術刀切下去一定做得出來,但勢必成一對刀斧感深重、眼頭到眼尾僵直硬卡脹的雙眼皮。這就是做在不允許環境下的慘痛代價,「整形眼」痕跡敗露無遺。
簡單的說,有些人的眼睛適合做「開放式」,有些人的眼睛完全不適合。硬著頭皮「刻畫」一對眼頭呈開放式的雙眼皮,會得到「整形眼」「肉條感」「可頌眼」眼褶,上濃眼妝時美好,不上妝眼神呈呆滯狀,有的眼神變得像東南亞人,完全和我們期待的美感相反……..
這些問題在網路上「角度限定+眼神設定+眼線遮瑕」的美眉生活照片裡完全看不出來,只有裸妝側面才能一目了然。
不適合卻去硬逼,必成「開放式寬版」雙眼皮,或者另一種原因:手術技法粗糙同樣形成「開放式寬版」,一切是網路大眼娃照片的禍根蔓延。在google上搜尋「雙眼皮太寬」找圖片看一看,就會知道最後成效是什麼樣子。
因此,做雙眼皮手術除了美感需求,個別天生條件其實佔有很大的影響性,這也是為什麼,拿著明星的眼部美圖,要求一模一樣的雙眼皮造形,不見得能行得通!
這類「不可為而為之」的粗糙雙眼皮成效為數眾多,也促成了如今「雙眼皮重修」市場的熱烙市況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