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自體脂肪填補,脂肪日後必會被身體吸收掉一部份。一般有兩個操作方法,一是填補時加倍份量,手術後大概三到六個,會逐漸消腫而呈飽滿度。二是不加倍份量,到了手術後三個月,依觀察脂肪吸收後的不足部份,再進行第二次填補。
第一種份量加倍填補的方法,聽起來似乎理想且合理,因為免除了日後要再填補的麻煩。但是,其中的風險卻是相當高的。過量的填補運用在眼部,需要能判定出三個月後整體的脂肪分佈狀況,基本上算是得靠運氣了。沒有人可以保證脂肪吸收狀況如何,每一個人的脂肪吸收程度,會有個別體質、生活型態、體重變化等差異存在。
選適量填補另一個考量,在於眼部是表情的主要感官,填兩倍份量,術後帶著腫脹金魚眼近三個月之久,這實在有違醫美手術的意義!而且,如果不幸脂肪過量,根本是連修整的機會都不存在。做醫美手術,細膩精作的過程,是優質成效的重要關鍵。
眼周部位的注射和一般臉部注射有所不同,這是因為眼周的部位皮膚較薄,不良的注射份量易造成脂肪過多,最後突出不平整。也就是說,操作補脂針管的技術,特別是在眼睛凹陷的狀況,非常講究推入的壓力、深度位置、注入份量多寡,要判定的細節更顯講究。
再者,下眼部的注射,更是要仔細思量。基本上,眼袋都不適合以自體脂肪或玻尿酸填補去掩蓋之。因為填補會使下眼部更顯澎脹,根本遮掩不了眼袋問題。至於少數人只有淚溝而沒有眼袋,在做玻尿酸或自體脂肪填補時,由於眼周皮膚非常細薄,施打更需要精熟注射訣竅,不良技術會造成條狀腫脹。有眼袋或淚溝,類似眼袋手術設計的處理,是解除疲累外觀的方法。
再者,手術方法、技巧、設計、論述,在醫學書、醫學研討會中資訊繁多,重點不在於能不能說明或以文字描述手術重點,而是在於是否擁有紮實且長久、大量且臨床的操作經驗。
至於經驗之於手術的意義是什麼?是在一觸及皮膚、骨骼、組織、構造,即對其厚薄張弛組成肌里了然於心,才能在設計手術時,精確判定最恰當的縫補定點、拉張技法、切除面積、塑形角度等細節。簡言之,手術能達到「自然感」的最高階整形標準,不會是因為述說手術技法的文采,而是一切都要來自滴水穿石、天量浸涅的臨床實作歷鍊!經驗的意義,熟齡人生最有體會。